余姓起源分布与家谱家族

余姓主要由有两大来源:姒姓和隗姓。
第一支源自姒姓。帝尧之时,尧命颛顼帝的后裔鲧治理洪水,鲧采用堵塞之法,九年治水不成功。舜继承尧位后,起用鲧之子禹来治水。禹改用疏导之术,历经十三年平息水患,被封于阳翟,即今河南禹州。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位,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,国号夏后氏,姒姓。夏朝传十四世,十七王,曾先后建都于阳城(今河南登封东)、斟鄩(今河南登封西北)、安邑(今山西夏县东北)等地。至夏王桀时,于公元前1600年为商汤所灭,汤放桀于南巢,即今安徽巢湖市北,子孙以禹时国号夏后氏为姓。夏禹之后分封之国有繇余,也作由余,其后有余氏。
春秋时,晋人由余因避乱出逃到西戎为官,秦穆公闻其贤德大度,礼聘为相。由余为秦出谋划策,为“广地益国”“西霸戎夷”立下大功,其后裔遂以其名为氏,有由余、由、余三姓。夏禹之后的由余国可能一直存在到商朝末,国处山西南部,其地被赤狄的留吁氏族所占领。由余有可能为夏禹之后裔,或为赤狄留吁氏之族人,后者更有可能。
第二支出自隗姓。余,春秋时小国,出赤狄部,其后裔以国名为氏。狄,亦作翟,是春秋前分布于河西、太行山一带的古民族。春秋时,逐渐东徙,活动于齐、鲁、晋、卫、宋、邢等国之间,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,因分布在北方故称北狄,后分赤狄、白狄、长狄三部。赤狄分布在山西长治北,与晋人杂居,包括东山皋落氏、廧咎如、潞氏、甲氏、留吁、铎辰等部,春秋时其中一部分并入晋国。赤狄部余氏族,或即留吁氏族,留吁人所居之地为夏禹后裔由余国的旧地,留吁实为由余的近音异译。因此,中国的余姓起源于山西长治地区,其历史至少有3000年。